聪康网为大家提供关于怎样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关于孩子规则意识的书、【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3岁前就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缺乏判断能力,需要父母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以此来确定行为界限。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做规矩比较好呢?怎样制定规矩才会有效呢?让孩子形成规矩意识,时机非常关键。太小的孩子,理解能力和行为控制力都还不够,你讲的规矩,他不一定懂,也做不到;大一点的孩子,坏习惯已经养成了,纠正的难度更大。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性来看,2岁以前,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时期,这一阶段,孩子需要父母全身心的爱,无条件地接受他、爱护他。2岁以后,孩子进入自主探索期,他开始发展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行为判断能力,这就为孩子接受规矩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开始发现“什么是我要做的”,“什么是妈妈要我做的”,这个时候行为的自主意识更强烈。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
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从小吃饭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也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别的规则:“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然而,有一年我们回国,当时大宝4岁,小宝2岁半,孩子们到了新环境,一些习惯就被打破了。小宝一开始吃饭坐不住,外公怕他饿着,拿着饭碗追着他喂,于是小宝就养成了在外公家吃饭可以到处走、到处玩的习惯。后来,外婆说这样不行,要纠正,然后跟小宝申明“吃饭时必须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时间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时,家里正在上演“吃饭拉锯战”。这件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如果一开始不给孩子定好规则,那么以后再定规则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必然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
避免一个误区:规则的随意性
如果规则只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样一件事只有当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规则”。这样制定的规则是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
比如,我们都认同打人是不可以的,但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小打小闹可以(大人和孩子疯的时候常常这样),打人打到别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这样去和孩子解释,孩子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注意,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2021年01月24日 16:55
2021年01月24日 16:53
2020年06月23日 13:59
2018年03月03日 09:19
2018年03月03日 09:17
2018年03月03日 09:16
2018年03月03日 09:15
2018年03月03日 09:14
2018年03月03日 09:12
2018年03月03日 09:10
2018年03月03日 09:09
2018年03月03日 09:08
2018年03月03日 09:06
2018年03月03日 09:05
2018年03月03日 09:04
2018年03月03日 09:02
2018年03月03日 09:00
2018年03月03日 08:59
2018年03月03日 08:57
2018年03月03日 08:55
上拉加载更多
加载中
没有更多内容了~
出错了,刷新下页面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