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摆脱对人世的厌烦:厌烦是现代人普遍能感受到的一种心境。根据厌烦的对象来划分,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对世界厌烦,对身边的人厌烦,然而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第三种——对自己厌烦。
对自己厌烦有两个因素:一是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否值得。心理学家荣格清楚地指出:在他的病人中,有1/3的病人得的并不是医学上可以确定的疾病,而是由于他们觉得生命没有意义,觉得生命终究是虚无的梦幻所造成的。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是现代人的普遍病症。
人永远在追求目标。在没有达到之前,充满期望与焦虑;达到之后,又心不在焉,好像那不是我所要的,然后再设定新的目标,继续这种追求游戏。结果,人生成为一个不断追求虚幻目标的过程。这样的生命值得吗?之所以人们对生命觉得厌烦,不认识自己,主要是没有弄清楚下面三个问题:第一,我在哪里?第二,我是谁?第三,我要去哪里?而这三个问题又是连贯的,下面的一些分析也许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
1.“我在哪里”。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生存空间、生活空间与生命空间。
生存空间是指物理空间,具有长、宽、高三个向度,主要由人口密度之类的资料来决定。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家认为,人类文化最具创造力的生存空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人。而我们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这个数值。难怪我们总觉得自己在文化方面缺乏创新,只能向外国寻找灵感。然而,作为单独的一个人,是完全可以不受生存空间的限制的。譬如,有些教授的住家,每人平均只有5~6平方米,照样作出了杰出贡献。
由心理活动所造成的生活空间,可以使我们超越生存空间的限制,有人虽然处在一个狭小的地方,但是他的思想可以通过回忆,回到往日美好的世界,也可以通过想象,设想光明的未来。如此一来,眼前的处境就比较容易忍受了。他还可以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从旅游到下棋赛球,借此开阔心胸,调适心绪。
生命空间则是我们给自己的终极定位。其前提是,认清肉己的“终极关怀”。人间有许多事值得我们关怀,但并非每一件事都是根本的。为何对自己厌烦?主要原因是我们常给自己的心灵提供一些次级的东西,以致总觉得自己的努力太不值得。
通过上述生存空间、生活空间、生命空间三个角度的理解,我们现在就可以确定自己所在的地方了。不难看出,在生命空间为自己定位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人生才有重心可言,也才能真正安顿自己。
2.“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其实不然。事实上,希腊戴尔菲神殿里郑重刻下“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能够认识自己的人太少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以社会上的某种角色自居,如在家为父亲,出外为公民,教书时则为老师,这些角色只有落在一个既定的社会脉络里面才有意义,因此必须接受一定的规范与模式;同时,这些角色还必须在特定的对象之前才有效,如针对子女,才有父亲或母亲;针对学生,才有老师。因此,难免会接受由对象而来的判断和评价。无论是社会的规范与模式,还是对象的判断与评价,都会形成我们的“社会我”与“外在我”,使我们不易看清自己的真相。
不少人都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好像披着一些外壳或枷锁,想说的不能说,想做的不能做,反过来,不想说的却要说。
但是,一旦人们遇到了界限状况,没有任何逃避或装傻的余地时,他就会认真面对自己的真相,作一个深刻的反省与抉择。界限状况至少有以下三种。
一是生理上的界限状况。我们在身体健康时,很难想像生命是有限的,总觉得应该尽量地工作与游乐。直到生病住院,才忽然警觉到一些严重的问题。一位学生在车祸之后就说,他躺在医院里悟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此外,衰老与死亡的威胁,也使人不得不用严肃的态度想一想,我这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做了些什么?这些又是否值得?
二是心理上的界限状况。处顺境容易,处逆境就困难了。在逆境中,我们常发现自己竞是那样的脆弱,需要别人的支持与鼓励。这是消极方面的依赖心理。此外,在逆境中,我们还有积极方面的破坏行为,如憎恨、嫉妒、猜疑、贪欲、离间等等,这些黑暗的阴影盘踞胸中,不仅使周围的人受苦受难,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在发现自己的心理界限时,必须问自己到底是谁。在面临人生重大考验时,忽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是很重要的。
三是伦理上的界限状况。我们的伦理规范以“行善避恶”为原则,但是善恶性的报应,在这个世界上却是一再延误,并且七折八扣。这个时候就面临了伦理上的界限状况,此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
3.“我要去哪里”。以上三种界限状况,无疑将使人深刻地认识自我。现在接着要弄清楚的就是“我要去哪里”这个问题。在心理学家来看,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它就是”自我实现”。但是,光说“自我实现”而不先辨明何谓人性,是十分危险的。譬如,文学上得到诺贝尔奖,当然算是自我实现,但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得到诺贝尔奖之后却自杀了。因此,如果认为这些可以由外在标准去衡量的成就,是真正的自我实现,那就大错特错了。表现不是实现。表现必须由人群去肯定,而实现则是自我的安顿。实现可以包含表现,表现却不能代表实现。
儒家的人性向善论,把人的自我实现定位在道德上。他们认为不管你在其他方面如何有成就,若是在道德上稍有欠缺,就还不够理想,就还需要努力。反之,即使你在名利权位方面一无所成,但在道德方面问心无愧,却照样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人的安顿唯在于此。
若是追求这种安顿,则快乐无处不存。当我们依照内心的要求去做,同时又符合外在既有的规范,与别人建立适当的关系,快乐就会像一只蝴蝶,飞来停在我们的肩膀上。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