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不少子女以为,老人离退休以后在家悠闲自得,无忧无虑,不再需要什么了。其实,这种看法错了。离退休以后,老人所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了,他们的注意力从以前的关心单位而转向关心家庭、关心自我了。以前他们并不介意的事情,现在会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强烈地期待子女的尊重和心理安慰。这些期望若得到满足,可使老人感到精神愉快,家庭便出现良好的心理气氛;这些期望受挫,老人便会失望,家庭便会出现异常的心理气氛。老年人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心理气氛中比青年人容易得身心疾病,不久前,我国有家精神卫生中心对该市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作了一次心理调查后发现,有54.5%的老人存在着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问题。其中老年性痴呆、孤独、睡眠障碍、离退休不适应与抑郁、烦恼等老年情绪障碍的发病率相当高。而且,这些心理异常与家庭精神生活密切有关。家庭成员和睦者,老人心理异常的发生率为17.12%,不和睦者,为46.22%;两代同居者为16.12%;无子女自己独居者为41.67%。说明有无子女关照和家庭生活是否和睦,对老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少老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就是缺少有人关心。这种“感情饥饿”现象在丧偶者中显得更为明显。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经从“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分化出来,成为“两代同堂”或“小夫妻”型的家庭结构了。白天子女上班,老人单独在家,晚上子女回家忙碌家务,晚饭后或看电视或辅导小孩功课,很少与老人交谈,缺少感情交流,而老人在感情上的满足和渲泄比物质上的需要更迫切和重要。那么,作为小辈,怎样才能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呢?
1.征询决策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心理,老人更加需要。而且,尊重老人在家庭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性意见,也是完全必要和有益的。因为老人阅历广、经验多、涉世深,可以起到很好的咨询作用。小辈在遇到婚姻恋爱、工作调动、住房搬迁、幼儿养育等家庭重大问题时主动征询老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心理上便会得到很大的安慰。相反,如果嫌老人罗嗦,不征询他们的意见,老人便会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感到自己受到冷遇,从而与小辈产生心理隔阂,造成不正常的家庭气氛。
2.常与老人谈心。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子女的牵挂和对往日好友的思念,内心常常不平静。精神上的这些苦恼、烦闷、忧虑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诉说。小辈如能常和老人谈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
3.告知行动信息。父母都十分关心子女的行动信息,对不在身边的子女,老人的思念之情更是浓烈。长久没获得儿女的信息,对老人是一种心理折磨。看来是极平常的一封信,对老人却是“家书抵万金”。所以,小辈要设身处地地想像和体验父母的心情,常提笔写家书。即使与老人同住,外出时也应告知行踪,以免老人思念,增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4.支持丧偶老人再婚。子女待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却是子女无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当子女的也是满足不了的。因此,对于丧偶老人,子女应该热心当“红娘”,成全他们的婚姻,不应充当不光彩的干涉者。
5.与老人同享大伦之乐。根据老人不同的兴趣爱好,经常邀请老人游览园林,弈棋打牌,看戏听曲艺。这样,既能使老人免遭孤独,寂寞之苦,又
能同享天伦之乐,这对老人来讲,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安慰。
6.关心老人生活。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冬送棉衣夏送西瓜;逢年过节送些礼品,老人生日时应聚会庆祝一番。菜肴并非要山珍海味,只要能时时想着老人,他们就会感到精神十分愉快,心理得到安慰和满足。老人在身体不舒服时,小辈更应问寒问暖,表示关心,并尽可能地陪伴老人去医院看病、打针。老人精神上得到安慰以后,病体也就容易早日康复。
小辈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应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做起。现实牛活告诉我们,老人和小辈不仅有血缘关系,而且还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此小辈对老人的真挚感情、关心和爱抚的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一种“不吃药的良药”。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