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画竹为什么先要“胸有成竹”? :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的大作家,他不仅诗词文赋以及书法各臻绝境,而且绘画也自成一家,苏轼是跟湖州画派的开山人法文同学画的,法文同是以画墨竹著名于世,苏轼既然跟法文同学画,当然深知画竹的奥秘,他曾评论法文同画竹的方法时说: “今画(竹)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色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然而为什么“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画出来的不是竹,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呢?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一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格式塔心理学是创立于本世纪初的一个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派别,它主张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从这种观点来衡量苏轼这种话时,就可以发现苏轼的确是掌握了画竹的真谛。因为“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因此“节节而为之” “叶叶而累之”画出来的不是竹子,它缺少作为一根完整的竹子所必备的整体性,体现不出一根竹子应有的神韵。又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作为一根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竹子,它除了具有构成一根竹子所必备的“节节”与“叶叶”这部分,还必须具有作为一根完整的竹子而具备的整体性,也即由这些“节节”和“叶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衬托而体现出来的风姿、神韵,而画竹者所要画的就是这些作为完整的竹子而体现出来的风姿、神韵,所以“必先得成竹于胸”才行,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所要画的竹子,而不光是注意一些“节节”和“叶叶”做到“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这就是苏轼一语道破了画竹的奥秘。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