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 心理防御机制最初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经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进行了系统研究后逐渐成熟的理论。
(一)心理防御的概念
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与本我和超我压力对抗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 以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安娜·弗洛伊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其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成份。”如此说来,防御机制的启动是每个人可能都会碰到的情形,适度的使用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对应激源的适应,然而过度的使用,以致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是病态了。
(二)分类
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但无论如何分类,心理防御机制都具有以下特征:①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②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③防御机制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通过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我们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它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使自己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④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适度使用;⑤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以下按照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度进行分类,简单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1)否认。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以暗示自己危险并不存在。例如,自己心爱的人已死亡,但是仍相信或认定他(她)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想为他(她)做些什么;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疾病,尽管他本人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样的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于一下子承受不了痛苦。这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但这些被压抑的意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例如口误、笔误,或者不能承认从某一感官获得的信息。压抑所造成的“遗忘”是很特别的,往往有高度象征性的行为可以提示这种压抑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压抑与否认的区别在于,前者能有效地无意识地抑制冲动甚至达到放弃目标的地步,而不只是推延。与否认不同,它只是让人们不能在意识中感知到自己的本能和感情,而不是否定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如果有一个人正在哭泣却忘了为谁哭泣,这就可能是压抑;如果他否认自己流过眼泪,或者坚持认为所哀悼的人实际上还活着,那就可能是否认。
(2)歪曲。歪曲是指为了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它包括: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它也包括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但是与妄想性投射相反,后者通过将感情的责任放在别的方面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而在歪曲时,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
转移,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而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却难以还手,于是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3)合理化。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似乎有理但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被解释为“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隔离。隔离是指暂时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它可能包括神游、癔症性转换反应、一种突然的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或漫不经心的态度, 以及短期地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它也包括为了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在舞台上表演来“安全”地表达本能欲望,以及为了麻木自己的不愉快感情而短暂地滥用某种药物或利用宗教的“欢乐”。隔离比歪曲较易为别人理解,也比较体谅别人。
(5)退行。退行是指回复到原先幼稚行为的一种防御机制。有时人们在遇到挫折后,会放弃已经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现象各年龄阶段均可看到。例如,一个5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突然开始尿裤子、尿床。为此,他母亲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这家人最近新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父母的照顾而出现了退行性行为。成人中也常有退行现象。比如在疼痛时,成人常会失声叫“妈呀”,也会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还会把自己所不承认的感受归于别人。它包括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他人亲密、因外界危险而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在运用这种防御机制后可能显得古怪或易怒,并且常常很执着。
(6)被动攻击行为。应用者会间接地或直接地把应该针对别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它包括那些会影响别人甚至自己的失败、拖延或疾病,也包括为了获得注意而从事愚蠢的或挑衅性的行为,或者为了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故意失败。
(7)反向形成。反向形成是指将自己内心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这种防御机制的表现包括:当某人希望自己得到照顾时却特意照顾别人、“恨” 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所不喜爱的工作,甚至还可能是一个有强烈的性冲动压抑的人却积极参与检查淫秽读物或影片的活动,并表现出超出正常范围的热情。
(8)过度代偿。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这是一个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如有些残疾人可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说话流利的演说家。
(9)抵消。抵消是指对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表达,以图解除焦虑。如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说句吉利话来抵消晦气或不吉祥的感觉,除夕失手打碎了碗后马上说“岁岁(碎碎)平安”。
(10)认同。认同是指无意识地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的一种防御手段。如高官显贵的子女常以父辈之尊为己尊,遇到挫折则自抬身价,作出坦然自若的神态, 以免除在人们面前的尴尬。
(11)幽默。幽默是指以幽默的方式面对困境。它与诙谐、说笑话还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责任及集中注意力面对困窘境遇,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自己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表现出注意力涣散。
(12)升华。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 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的本能。与幽默不同,在运用升华时,这种“为自我服务的退行”会有真正的良好结果。与不成熟的防御不同,在运用升华时,本能没有被阻挠或转移,而是为之另辟途径。很多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