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含)以前医书杏仁、桃仁、豆蔻仁等之“仁”字皆写为“人”字。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经余居仿宋本《外台秘要》、1982年该社影印日本“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医书,凡“杏人”等之“人”字无一作“仁”者。上述版本皆据宋本摹刻,而唐代传本亦皆作“人”字。该社影印本《千金要方》多纪元昕序云:“皇国向传唐代真本,惜仅存第一卷,其余寂无闻焉。”卷末解释“真本”存留概况云:“真本:皇国所传李唐遗卷未经宋校者,存序并第一卷。”检残存唐本《千金要方》卷一方剂,如“杏人丸”、“桃人散”之类,无一作“仁”者。
经笔者考察,将“杏人”、“桃人”、“豆蔻人”等坚果之核改为“仁”字者,始于北宋。检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医书既毕复经国子监主持刊刻之原本医籍虽均亡佚,然摹刻(又称翻刻)之书尚存若干,如刊刻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之小字本《伤寒论》原版虽失,但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摹刻小字本《伤寒论》,以逼真原貌赢得“宋本《伤寒论》美誉”,其书凡“杏仁”、“桃仁”、“麻子仁”均作“仁”而不作“人”。从文献角度观之,元佑三年小字本《伤寒论》作“仁”亦非突兀而起,无所依凭,而是其前“杏仁”之写法已逐渐流行矣,于是宋本《伤寒论》全书皆作“仁”而非作“人”,至南宋作“仁”已成定格。国家图书馆珍藏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洪氏集验方》五卷及乾道七年(1171年)李柽《伤寒要旨药方》二卷,皆为孤本,凡“杏仁”、“桃仁”皆作“仁”不作“人”。
“杏人”、“桃人”等坚果之核何以称为“人”呢?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有精彩解说。
《说文解字注》卷八“人”部“人”字下说:
《礼运》曰:“人为天地之心也。”按,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果实之心亦谓之人,能复生草木而成果实,皆至微而具全体也。“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书诗歌记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1465~1487年)重刊本草,乃尽改为“仁”字,于理不通,学者所当知也。仁者,人之德也,不可谓“人”曰“仁”,其可谓“果人”曰“果仁”哉?
人居天地间,天覆地载,生生不息:坚果外有硬壳,有覆有载,亦生生不息,故亦谓之“人”。两宋理学盛行,理学家严“人”与“物”之辨,“人”乃天地灵秀,“杏人”、“桃人”不得以“人”称之,于是逐渐改为“仁”,浸染成习,积习生常,后皆作“仁”字。
自北宋后,坚果之核逐渐皆作“仁”字,当今学者一方面当知“杏人”在古代为通行写法且具命名之真诂确解,既非误字,亦非通假;另一方面,今人则当从众,仍以写“杏仁”为是,若从古写为“杏人”,则惊世骇俗矣。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