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应当理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生涯规划误区:2000年以前,大学生毕业后一般是国家包分配,而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已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个制度的转变使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受到了冲撞,其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急功近利,不能脚踏实地,个人主义观念很浓厚,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由此,心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做好几种不良心态的引导工作。一是焦虑心态。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即使是名校毕业生也不见得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一进校门就面临很大压力,可以说刚进大学一年级就想着毕业找工作的事情,特别是一些贫困生,相对自己的家庭来说,读书成本很高,心理包袱较重,难免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对职业期望过高的大学生对低薪、低自尊、高劳动强度的工作更是容易产生焦虑。这时,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种焦虑心态的成因、肯定这种焦虑存在的理由,并且让学生清楚中等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也是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二是自我认知偏差。这种偏差表现为两个极端,即自负和自卑。在找工作时,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不够中肯,过高地评价和估计自己,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有别于其他社会青年,应该有较好的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有的学生则存在自卑心理,他们或是性格内向、或是不善言辞、或是相貌平平、或是成绩一般,面对就业市场他们自卑不前、不能悦纳自我,更害怕别人评价自己,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难以振作,甚至自暴自弃。对于这部分学生,心理教师应该做的是如前一建议中所述的帮助学生真正、客观地认识自我。三是盲目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职业生涯决策更多的是依赖他人尤其是父母,把自己的命运交由他人或父母驾驭。还有的大学生不结合主、客观条件,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赶时髦,跟风找工作,结果往往是错失良机、后悔不已。对于这种情况,心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客观介绍我国目前就业的形势,尽量穷尽地介绍各个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走势,理清学生的就业观念,并且明确告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以学生自己为主,不应赶潮流,职业选择是高度个性化的,个人选择的职业应当与自己相匹配。四是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目前整个社会是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往往随心所欲,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建构中,有了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仅仅从实现自我价值出发。事实上,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表明个体的意识开始觉醒,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但如果过分地强调个体价值,置群体意识而不顾,则必然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对此,心理教师就应该端正学生的择业心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应该从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两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职业。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