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1.自身的因素
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5岁是第一个反抗期,12-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在第二个反抗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不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初中生思维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程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偏激,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但不能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一旦受到挫折、失败可能一蹶不振,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看成是吹毛求疵,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坏孩子。”
2.家庭的因素
当孩子进入第一个反抗期即2-5岁时,一上街孩子总是不停的要买各种零食,各种玩具等,如果不买,就大哭不止,耍赖躺在地上,甚至砸东西、打父母,那时家长总以为孩子还小,他们没意识到每一个生活?节都可能蕴含重大的教育意义,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助长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一个坏毛病,此时他们总以哄骗、屈服、放纵的方式去搞定孩子,而不去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的原因,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刁蛮、任性、孤傲的性格,一旦在生活中他们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了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批评一直贯穿在孩子的成长中,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使得孩子惧怕,与之产生隔阂,排斥家长。比如孩子说谎,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压力。孩子宁可承受说谎带来的痛苦与折磨,也不告诉家长,这说明家长和孩子在相处方面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惧怕,排斥家长,说了反正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信任与帮助,反而还会被一顿打或者骂。长此以往,就养成了爱说谎的“坏孩子”。
第三,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方法上仍然秉承“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大大超出了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能进一步拉开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年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缺少理智,恃强凌弱,在爱的名义下施暴,不过是一个野蛮无知穿着西装的野人。暴力教育可能会解决眼前问题,但它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懂事,反而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重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最终造成孩子心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越来越听话,在进入第二个反抗期的时候,他又怎能不是那个最逆反的“坏孩子。”
3.学校的因素
从教学上来看,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用考试、分数、优生等这样一种八股教条来衡量学生的优与差。繁重的作业、考试会使孩子内心产生厌学情绪,并且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是专门针对他们的,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对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大的过错,教师也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结果是“差生”不喜欢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情感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引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