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炎医说》是一本系统总结、整理王永炎院士医论、医话、医说的著作,也是作者在王永炎教授传承博士后工作期间完成的出站报告。笔者初读该书的部分内容始于中国中医药报连载的“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煌古义创新说”专稿;再读是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后;近月当笔者被选定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又第三次通读。三次读来,获益良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该书通过探寻王永炎院士崇尚国故,追思前贤,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的成长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举重若轻”的中医学习、提高与成才的途径。
多年来,人们都在为中医走什么路、怎么走的问题而困惑。笔者认为,《永炎医说》比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用孔子门人颛孙师的话来说,那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仁”是广义之爱,是学问的中心,中医学“仁心仁术”不仅仅是技术与科学,还是一门学问,这是有所共识的。因此,按博学、笃志、切问与近思这个路子老老实实地走下去,中医的学问也就做得可以了。
博学:在“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的基础上,还须览观杂学,开阔视野。
王永炎院士与该书作者于智敏、王燕平无疑是博学的。该书篇幅不算大,但其中援引各种典籍名句就有563条(次)之多。他们主张在精读心悟的基础上,览观杂学,开阔视野,医学之外的书籍,如文、史、哲、美学、佛学、道学等,都应泛读浏览。
该书系统总结提炼出中医学的治学方法是“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治学理念是“崇尚国故,追思前贤”。认为中医经典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经典,它是不可超越的。中医的大家和名师,应该是博览群书、勤求古训而融会新知,亦能发遑古意、创立新说的楷模。
此外,该书还重视在学习上的与时俱进,关注前沿与进展,对现代最时尚的循证医学,以及个体化医学、预防医学、转化医学、网络医学、预测医学等等都有论说,并强调要充分而客观地看待循证医学,主张“一要学,二要懂,三要用,四要知道局限性,五要为我所用”。其放眼之广博,可见一斑。
笃志:在博学的基础上由博返约,坚定志向,有毅力、有目标、有切入点。
学习中医,不论理论与临床,也不论从事何种专科,要想成才,就必须坚定地热爱中医,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长期钻研的毅力。王永炎院士认为:信、愿、行三者是成就任何事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只有相信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相信中医的临床高效是真实客观可溯源的,才能发自内心,我主人随,为学悟道,也才能感受到“读经典,味若甘饴;做临床,源头活水”的愉悦。
经过“十年寒窗苦”,选准切入点、突破口,即学术方向,选题很重要,这是由博返约的关键。有人认为,选题正确就获得了70%成功。选题难,这是各学科的共同问题,需要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王永炎院士认为:“有的专家临床见长,就应该从临床切入,通过对合作导师临床诊疗经验的总结,把点滴散见于个案中的零金碎玉连接成串,形成临床诊疗思路与规范,进而上升为理论。”中医之本是什么?就是临床疗效,必须善于从疗效中发现切入点和选题。
切问:光有知识不一定有“学问”,还须加上实践与理论的验证,还应当通晓事理。
王永炎认为,当今世界,医学的社会性增加了、被强化了,医学成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此时更应提倡“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技导航”。文化能给予我们超学科、超学术、超时代的人格精神,树立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对研究学术、做临床有意义,更能使学人不依附权威,有批判一切的勇气,对做人、做事也有帮助。拥有这种“独立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干科研、做临床都会脱颖而出。
作为新时代的医生,仅仅具备医学、心理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通晓事理。只有掌握事理学原则,才更会做人、做事、干工作,才能“苦干、实干加巧干”,也才能“事半功倍”,这是一切学问的最高境界。
近思:思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习中医必须重视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王永炎认为,思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需要突发奇想、奇思妙想。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学者高层次的学术成就,是长期锲而不舍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凝聚的学术闪光点与提炼的思想精华,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在我们的传承工作中,也应重视思想的传承,研究“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
同时,象思维是人类思维之本源。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象思维产生出来的。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学习中医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培养。
总之,《永炎医说》是王永炎院士与他学术团队的思想总结,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属于中医自己的传承与发展的可行之路。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