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首先出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说五行的性况和属性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已从五行的属行,抽象概念化,言其功能作用,说明具有曲伸功能的属于木,具有向上炎热特性的功能属于火,能种植和收获万物属于土,金可以溶化变形,水向下湿润。
五行归类
即将宇宙万事万物,按其五行属性归类,使千头万绪的事物成有序的相关学,是说明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五大元素,因此以便于理解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归类的方法,即从事物的形态、性质、作用、运动方式上具有同一性、相似性而用取象比类法,这既包括有现象相同或本质相似的不同事物归于一大类;另外,也可以用推演变化方法,如早晨太阳东升,阳光初晓,如木之初生,枝叶柔嫩易伸曲,其开花结果为青色,其果味酸,于身体则象征肝气初生,其性质柔润,性喜条达,肝又相合于筋之柔和伸展,曲伸又象征胆汁疏泄,易消化,又象征两目之精明,视物之清晰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五行归类,如“东方生风,风胜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这就包括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在人体包括五脏、五腑、五官、形体(五体)、情志、五声、变动(病态),其他四行可类推,这就将万物贯穿起来,以五行的生态规律类推演变其的变化,就形成天人一体的统一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内系五腑(六腑)、五体、五官、五声、七情等的五个功能活动体系,可以从五脏功能看外在表现,也可以从外在五个功能表现推测五脏的功能如何,来展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
五行运作规律
1.相生相克关系:相生是说五行之间在正常生理功能上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的生理关系。五行的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指某一事务对另一事物生长、发育或其功能具有抑制和约束制约作用,这也是正常功能,即防范其太过。五行相克次序是: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其所发生互相制约作用,最初可能原于木火土金水的原发物质的关系,如《白虎正义》中说:“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这就是自然的五行相生关系,但应用于临床提高其认识水平,即将五行概念上升为抽象化理论,因此不能以自然物质直接变化,而以促进物质的互相运动变化的功能作用即所谓五行之间“以气不以质”,若以质则不能变化,如木生火,即以相互而生,木属东方肝木,肝木生气生机旺盛,在人体相为主肝,以肝气情志调顺则易生心火,心为阳性主火,其功能为主神与调节情志之主,故疏肝气可调心火(情况过急),心火主阳气旺,可以温暖脾土,助其消化,脾土主生化主气血,脾土之气旺可以生津液以养肺金,肺津润泽,肺金主肃杀收敛,主阳气内潜而养肾阳,肾气伏藏,肾阴积盈以可滋养肝木,此即五行以气化而相互滋养,故见滋生之意,就提高了五行之间相生互克的高层次的变化关系。
五行的相制约关系也是以“气”功能制约,不能以原生物质的变化。如木克土是指肝木疏泄脾土,脾土则勿郁抑,勿壅滞,火克金即心火旺盛可制约肺之过寒,过于肃杀之气,土克水即脾土疏泄以利水而水道畅通,水能克火即肾阴防止心火过亢,金克木是肺金肃杀之气,防止肝气升发太过。《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再以寒暑变化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即春暖为夏暑之渐,夏暑为春暖之盛,故春暖资生夏火;秋忿为冬怒之渐,冬怒为秋忿之盛,故秋气之忿,资生冬水之怒,这是气候变化存在内的变化条件或因素。这都提升了五行生克的理论意义,反应五行的气化功能,自我克制化关系,将复杂的外界事物变成简单易以理解的相互关系,可阐述事物间关系。
相生相克是事物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必须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是事物发展的正常现象。张介宾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事物的运动状态是生生不息的,而且从五行关系是相反相成,如一方失常,会导致生克关系的动态失衡,影响事物的正常发展,《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反应事物发展动态平衡,由平衡可导致不平衡,在不平衡中再求动态平衡,而平衡又被新的不平衡所取代,这种从平衡→不平衡→平衡,正说明事物发展的各方面的因素互相作用,而推进事物的发展,反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应用于医学和社会关系都是如此。
2.相乘相侮关系: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太过不及引起的属于反常现象,在临床也是病理状态。
相乘就是乘虚而袭,持强凌弱,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克制,其相乘次序即木乘土,土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与五行相克的次序一样,只是乘袭太过而致被克者出现病态,失去动态平衡。相侮就是持强凌弱,本来就是相克关系,由于一方过强出现反克现象,也是一种病理状态。《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如以木气太过则克制己所胜者一为土,即木克土太过,木气犯脾,脾土受制,又反过来侮其所不胜(木不胜金)克又出现木火刑金的现象,即反侮;若木气不足出现己所胜(木克土)轻而侮,木虚反侮,即肝虚而脾土反侮,如临床上脾胃壅滞而犯肝,造成脂肪肝,或饮食不节而造成肝硬化等。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作为哲学概念,它包括范围很广,渗透到中医学的各方面中去,首先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在自然界有五方、五时、五季、五色、五味、五气和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如肾应北方,气候严冬为封藏,五脏应于肾脏为藏精之本,骨髓、头发相联系。
1.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五行的属性可说明五脏的特征,如肝属木,木性条柔畅达可曲可伸,以说明肝气和平使人心情开朗,性格调柔能屈能伸,易于近人,征象胆气之疏泄助消化,肝在五体主筋,肝气使筋脉调柔,机关骨节易于伸曲调顺,它可以生心血,疏肝健肝(木制木),又将全身各脏腑、五体、七情气血的关系统一起来,形成统一体,便于临床解释生理、病理。
2.五行的克制乘侮说明病理关系:五行关系破裂克制太过或不及而说明病理关系如肾消(糖尿病)出现口渴、口干、心烦为心火亢盛反乘肾水,造成肾水不足口腔干燥等症,治疗应清心火滋肾水;再如木克土,木为正常制约,但制约太过则造成肝贼犯土,由肝木旺而克制脾土,出现饮食不化反胃,胆汁胃液反流,两胁胀满,脾土壅滞等症状,如按其五脏生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较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如《难经经释》所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可贼物。”“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激,故为微邪。”
五脏的传变也常依生克乘侮次序相传,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说:“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病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厥,胁痛出食……”,“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弗治满十日,法当死。”此病本来较轻微,属于外感病,因为失治误治,其传变日益严重,由外感变肺痹咳嗽而不治疗,病邪传入于肝出现肝痹,胁痛吐食,再不治则出现脾风病,发热出黄病,再不治出现疝瘕、蛊胀之病,最后传到肾出现气痉挛,再过10天即死亡,从其传变次递来看是肝病由外感而最后到蛊胀,出现腹水肝硬化,最后到全身肌肉痉挛而死亡。说明对于某些疾病的传变很符合疾病发展规律的,故治疗方法应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旺不受邪而阻断其传变过程,这种治疗方法有非常现实意义。因此,五行学说对于指导诊断和治疗很有意义,如《素问·脉要精微大论》中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说明脉诊望诊均可以用五行观气解释病疾,从望诊可以推断病情,如《灵枢·五阅五使》篇中说了“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颜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即从望诊所得而推断五脏之病。在治疗上可以根据五脏的虚实应用五行生克规律制定治疗方法,如《难经》曰“虚则实其母,实则泻其子。”《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说明对于疾病传变方式多以五脏相克制方式而传变,为治疗提供思路,后世根据五行相生方式推出“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按相克方式提出“壮水制火”“扶土抑水”“伏金平木”“疏肝健脾”等治疗原则,大大丰富了五行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