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一中学生选手止步于“篦子”一词。为什么写不出“篦”字,可能80后、90后们大多没见到过篦子这种已过时了的生活用品吧?
由久违了的篦子联想到一则医案——篦刺之疾。医案的标题不过是个人随意所加,故事的主角则是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是《活幼心书》的作者。
曾世荣(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衡州路(今衡阳市)人。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年)以前,卒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幼习举业,及长,从世医刘思道学医,以幼科知名于时。著有峪幼心书》三卷(1294年)。
儿科有哑科之称,曾世荣临证,四诊之中尤重望诊。他医德高尚,丝毫不计较患者家属的讽言、责难。以服务患者出发,为患儿的生命疾苦负责。有一次,一位两岁的小儿患头痛,在针药不效、诸医束手的情况下请他诊治。他自然少不了对患儿仔细观察,但患儿的色脉都很正常,唯独额上微红。他用手细心地触按诊察,却引起患儿大哭。儿母心疼得立时发难见怪。但曾世荣不受此干扰,转向儿父耐心地询问患儿病史,并和蔼地征得儿父合作,再次细察头部,终于发现小儿头颅的皮下刺入了一根篦签。曾世荣用镊子取出此刺,儿病立除。
曾世荣认为,作为一个医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患者的同情心。“凡有征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推诚拯救,勿禅其劳。”如此高尚的医德自然也深受民众的爱戴。
元大德丙午(1306年),衡阳失火,火势蔓延两千余家,曾世荣家的住宅也已过火,面临被焚毁的恶运。周围的群众纷纷前来帮助救火,向曾宅运水,将已起之火扑灭。当时家中存有《活幼心书》的雕版,曾世荣本以为会在火中化为灰烬,不想早已被有心人将雕版救出安放水池之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实乃曾氏之幸,更是后世之幸!
设问:篦刺之疾并没有用药,其是医案吗?试答:曾世荣所用,却是一剂心药方,关键是难得的慈悲心与好肚肠。(丁兆平)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