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都在古代,故后人要学习掌握它,就离不开对古代医学文献的学习,这就有了语言关的问题,因此中医药大学中都一直专门设有医古文课程。
许多人都认为学中医而不懂古文是困难的。这是对的。但解决阅读障碍是否就是学习古文的终极目的?我的体会是否定的。
现在学中医之所以难得精髓而身手凡然,除了严重缺乏临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固然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但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农耕社会的历史造成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发达但自然科技落后的局面。科技手段的限制就使得古人不能对实体结构解析观察,只能通过物器表现于外的征象来解释和把握其内部的变化,这叫做“司外揣内”。因此医生对生命的研究只能借助对天地万物变化的已知经验与知识而应用假设、省悟、思辨、类比、联想等方法进行,故形象思维是其主要的思维方式。且其哲学基础又完全是以传统文化作为内容的,因而也就具备了鲜明的社会科学特质。不少人对中医学是兼具自然与社会科学双重特性的说法不能理解,其实就是中医的自然科学特性主要体现于研究对象即人的身上,而中医自身的研究方法则以社会科学为主。再通俗地讲,就是中医是以文科的方法去研究理科的对象。
古代学中医的人因为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与所处的人文环境都是传统的,故他们养成的思维方式自然跟以传统文化为血脉的中医是契合无隙的,所以学习和掌握中医就来得容易。但在今天,中医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思想与哲学环境已基本丧失,年轻人从小就受着西方文明的教育,其思维方式大多以理科的逻辑思维为主。对他们而言,学中医除了具有母语优势外,其他方面跟外国人学中医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自然会对阴阳、五行、气化、生克乘侮等传统概念感到陌生、玄乎甚至排斥。但古代的思想与人文环境是不可能在今天原生复制的,怎么办呢?就只有借助对古代医学文献的大量阅读。因为这可以让现代人不在古代的环境中却能目染体会古人的思维方式。俗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通过熟读以训练思维方式、熟悉专业技巧而求熟后成习、熟能生巧的道理。
在古代有儒医相通的说法,文人与医生除了医学知识的疏熟外,其他的知识结构都是一样的。大多数文人都能了解一些中医,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见到很多关于中医的描写。而大多数医生的文学素养也较高,作诗填词书法绘画一般都能上手。常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大多的理解,也只是说因为文人的文字底子好,容易看懂医书,故学中医就比较容易。其实这种认识是失之肤浅的。文人没有文字关只是一个条件优势,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他们的形象思维特长正好切合了中医的思维方式。
由此可知,中医学习古文,主要远不是仅仅解决文字关,而在于回归传统思维的温床和沃土。借助古文献来训练和培养传统思维的方法,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故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短时间内对医古文课程的学习,纵然是优秀的学习,而应该在平时尽量多看常看古代医籍,直至传统思维习惯的真正形成。
现在大学里的教学,仍然没有认识到学习古文以修性练脑启智的重要性,老师和学生仅仅满足于通过考试关。而前期倡导的重读经典活动,固然可嘉,但问题还是在于只重书本而忽略了思维的训育。读书再多,但没学会古人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毕业后纵然满腹经纶,但手艺依然低下的根源所在。所以,我要求学生不仅要长年大量阅读古文与古代医籍,尤须熟读乃至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因为这对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大有帮助。
把医古文仅仅当作工具课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致命的重大失误。我主张在古文化土壤严重流失的今天,大学中宜专门设置以传统哲思为主要内容的思维学课程,而且要作为重点课目对待。这远不是一门课程的问题,而是关乎中医能否真正地传承和振兴的至要课题。没有中医思想的中医人再多,中医也必定消亡。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4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