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气相求”是指人体内的某种因素与外界的致病因素相对应而形成一定类型的疾病而言,它是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人有多种体质,而每一种体质又易患与其相对应的疾病。充分了解中医的“同病相求”理论,对倡导“治未病”,对疾病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中的“同气相求”有二种意义。
第一,首先指出了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的淫邪。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人则伤五脏……故曰天机不可不知。”《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参于虚实,大病乃成。”明确指出了天人相应,两虚相感而为病的理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邪之中人,奈何?岐伯曰: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明确指出了寒与寒相感而致病。临床常见外寒内饮之喘促即因寒饮入胃,循经上达于肺,肺素有寒则易内外相合,寒邪进而客肺,致气逆上行引动体内伏邪,故咳而喘息。
有医家总结云:“要知易风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弱,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须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明示了体质因素对疾病的敏感性。
第二,“同气相求”指人体发病与传变的倾向性,实则也与人体体质类型关系密切。《灵枢·百病始生篇》特别提出了“气有定舍”的观点。说明了各种邪气在人体内传变致病有一定的部位,《素问·咳论》说“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又云:“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气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反映了六淫致病与五脏虚实喜恶相应。临床如脾虚之人易感湿邪为患,常致腹泻、消化不良等症,在妇人则常见带下,实则是“湿土之气,同类相召”之故。
《温病条辨》云:“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上而下,始足太阳、足太阴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薛生白也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外感客邪,非由脏及脏之谓。”王孟英云:“此言内湿素盛者,暑邪入之,易于留著,而成湿温病也。”说明了热与湿相结而致湿温病。临床上伤寒直中阴经,其身不发热者为阴经伤寒,也即是因“病者元阳素弱,故邪即中人阴经”。
中医学“同气相求”理论实则阐明了六淫致病及其发病类型与人体体质因素息息相关。故告诫人们相应地锻炼身体,避免外邪入侵,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锻炼方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健康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