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的主要特征是情绪抑郁,对周围的人或事完全或几乎完全失去兴趣,或不能从通常的活动中得到兴趣,但其严重程度不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该病发病率占精神科门诊病人的5%~10%。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西医除心理治疗外,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药物,但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多,成瘾性大且禁忌证多。
抑郁性神经症属中医“郁病”范畴。病因是情志内伤,病变以气滞为主,兼有血瘀、化火痰结等,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关。
本病治疗上重在疏肝调气,应用百会、印堂穴、四关(太冲、合谷)针刺,针刺的同时配合深呼吸导气法,出针后加用耳穴埋针进行治疗。处方中太冲为肝经原穴,主“胸胁支满,……终日不得太息”,配合谷为四关穴,有疏肝调气的作用;百会为肝经与督脉交会之处,位居巅顶,有疏肝调神之功效;印堂协同百会调神、导气,有加强疏肝调气之功;耳针留针时间长,能够巩固疗效。
诊断标准
一、西医标准
根据1994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会通过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R)的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以持久的轻度至中度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以下症状中至少3项:①兴趣减退,但未丧失;②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③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④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接受鼓励和赞扬;⑤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和支持;⑥有想死念头,但又顾虑重重;⑦自觉病情严重难治,但主动求治,希望能治好。
无下列症状中的任何一项:①明显的精神运动抑制;②早醒和症状晨重夕轻;③严重的内疚或自罪;④持续的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重减轻(并非躯体疾病所致);⑤不止一次自杀未遂;⑥生活不能自理;⑦幻觉或妄想;⑧自觉力缺损。
病程至少2年,在全部病程中大部分时间心境低落,如有正常间歇期,每次最长不超过2个月。
二、中医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诊断:郁病。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
中医辨证分型:①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嗳气频作,善太息,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②气郁化火证: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口苦,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③忧郁伤神证: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烦闷,多梦易醒,悲忧善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④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自汗,纳谷不馨。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数。⑤阴虚火旺证:病久虚烦少寐,烦躁易怒,头晕心悸,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见盗汗。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适应证
一、抑郁性神经症
二、符合中医“郁病”之“肝气郁结证”和“气郁化火证”诊断标准
三、病人意识清醒,无智能障碍,能配合针灸治疗。
禁忌证
一、合并癫痫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
二、孕妇、血证者
三、皮肤或耳廓有损伤及感染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采用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的0.35×
毫针
二、详细操作步骤
患者体位:平卧。
消毒:①针刺穴位消毒:用含0.5%~1%碘伏或含75%医用酒精的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擦拭。②耳针穴位消毒:用含0.5%~1%碘伏或含75%医用酒精的棉球对整个耳廓进行2次以上的严格消毒。③术者消毒:医者双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含75%医用酒精棉球擦拭。
针刺取穴:双侧合谷、双侧太冲、百会、印堂。
针刺流程:①先针四关穴,进针顺序为:左太冲,右太冲,左合谷,右合谷。进针时针尖垂直于穴位皮肤,快速进针,针尖过皮后徐徐向内进针至深度约0.5寸,并以得气为度,可采用轻柔提插行针法。②再针百会,针尖与头皮呈2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过皮后针尖沿督脉向后方进针约0.5寸,并以得气为度,可采取轻柔提插行针法。③再针印堂穴,提捏局部皮肤,快速刺入皮下,过皮后针尖向鼻根方向沿皮下刺入约0.5寸,并以得气为度,可采取轻柔提插行针法。④针刺完后留针,配合导气法:即嘱患者闭目,嘴唇轻闭,用鼻行缓慢深呼吸,直至出针,总共留针时间为30分钟。⑤出针:按进针顺序进行拔针,注意每个穴位拔针后,以清洁棉签局部按压30秒钟以上,或以穴位无出血为度。⑥出针后再埋耳针:严格消毒耳廓后,取一侧耳廓上肝、心穴位,选用图钉型耳针进行埋针,左手固定消毒的耳廓,右手用镊子夹住针柄,轻轻刺入耳穴,胶布固定,留针3天,左右耳穴交替使用。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周治疗2次,12周为1个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
取穴准确。
注意针刺次序。
配合导气法。
配合耳穴埋针,以巩固疗效。
注意在疗程结束后继续巩固治疗。
五、注意事项
患者大汗后、饥饿时不可使用本疗法,以免发生晕针现象。
合并癫痫或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勿用此疗法。
注意出针后防止出血。
耳廓一旦出现感染,将引起严重的后果,故埋耳针前必须注意对整个耳廓进行消毒,术者在施术前亦必须注意对双手进行消毒。
六、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晕针:病人若出现晕针,一般在短暂的休息后可缓解,严重者要给予急救措施,初时可采用以下方法:指压水沟穴或针刺水沟、中冲、素髎、内关和足三里;或者艾灸百会、气海、关元。但如果症状持续无缓解,则需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惊厥:对针灸患者必须询问是否有惊厥病史。对确实有此病史者,应密切注意观察。一旦发生惊厥,立即将针全部取出,采取急救措施。若病情没有立即得到控制,应将患者及时转送急救中心。
滞针:一旦发生滞针,要求病人放松。若因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即可消除滞针;若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滞针,可稍延长留针时间,然后捻转出针,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或在附近再刺1针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若由病人体位改变所致,应恢复原来体位,将针缓缓起出。
断针:如果发生断针,嘱患者保持平静,切勿活动,以防断针向组织深部陷入。若残断部分针身仍显露于体外时,可用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时,可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断针暴露体外,持镊子将针起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应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一般断端可暴露体外。若没有成功,则需外科手术取出。
不良反应/事件
进针不熟练者,可能引起针刺疼痛。
出针后如未注意按压,可能出现局部出血。
2021年01月28日 17:14
2021年01月28日 17:12
2021年01月24日 17:07
2021年01月24日 17:05
2021年01月24日 17:03
2021年01月24日 17:00
2021年01月19日 17:25
2021年01月11日 15:40
2021年01月11日 15:36
2020年12月29日 15:23
2020年12月29日 15:19
2020年12月28日 14:54
2020年12月28日 14:47
2020年11月24日 13:51
2020年11月23日 13:56
2020年10月13日 14:19
2020年10月13日 14:14
2020年10月12日 14:02
2020年10月12日 13:58
2020年10月12日 13:47
上拉加载更多
加载中
没有更多内容了~
出错了,刷新下页面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