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的观察:
1、量与次数
正常人每日排便1-2次,平均量为150-200g,粪便量的多少与食物种类、数量及消化器管功能状况有关,进食肉类蛋白质者较素食者量少。消化不良者因食物未完全消化吸收,粪中可见大量脂肪滴、淀粉粒或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纤维,致使量和次数增加。
2、颜色
健康人的大便呈棕黄色,大便颜色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白色或灰白色:提示胆道梗阻,有胆结石、胆道肿瘤或胰头癌的可能。此外,灰白色便还可见于钡餐造影后,这并百疾病所致生理性粪便。
白色淘米水样(即粪便呈米泔水样的白色混浊液体)量多,常见于霍乱。
白色油脂状:量多,并有恶臭,常见于胰源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白色粘液状:提示可能是慢性肠炎、肠息肉和肿瘤。
深黄色:可由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疟疾、配错血型的输血,某些化学药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自体免疫)等引起。
绿色:呈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多泡沫,多见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若绿便中混有脓液,则是急性肠炎或菌痢的表现。此外,吃了大量含有叶绿素的食物,或肠内酸性度过高,也会使粪便变成绿色。
淡红色:像洗肉水样大便,这种大便最多见于夏季因食了苛些被嗜盐菌污染的腌制品;常见于沙门氏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鲜红色: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外层沾有鲜血,量少,并伴剧能,便后疼痛消失,是为肛裂;若血色鲜红,量多少不一或呈血块,附在粪便外层,与粪便不相混,用水可将血液或血块冲走的,有内痔出血的可能。
3、性状
正常人粪便为成形软便。当消化不良或患急性肠炎时,因肠蠕动快,吸收水分少,排便次数可增多;便秘时因粪便滞留在肠内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使粪便干结有时呈栗子样;直肠、肛门狭窄或部分肠梗阻时,粪便常呈扁条形或带状。
4、气味
粪便的气味是由食物残渣与结肠中的细菌发酵而产生的,并和食物种类及肠道疾病有关。消化不良者,大便呈酸臭味;柏油样便呈腥臭味;直肠溃疡或肠癌者,大便呈腐臭味。
5、粘液和脓
正常粪便含有极少量混匀的粘液,它有润滑肠道、保护肠粘膜的作用。大量的粘液则常见于肠道炎症,伴有血液者常见于痢疾、肠套叠等,脓血便则常见于痢疾、肛门周围脓疡及直肠癌等。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正常的粪便,当大家发现自己的粪便不正常时,也要去医院检查治疗。
2021年01月28日 17:14
2021年01月28日 17:12
2021年01月24日 17:07
2021年01月24日 17:05
2021年01月24日 17:03
2021年01月24日 17:00
2021年01月19日 17:25
2021年01月11日 15:40
2021年01月11日 15:36
2020年12月29日 15:23
2020年12月29日 15:19
2020年12月28日 14:54
2020年12月28日 14:47
2020年11月24日 13:51
2020年11月23日 13:56
2020年10月13日 14:19
2020年10月13日 14:14
2020年10月12日 14:02
2020年10月12日 13:58
2020年10月12日 13:47
上拉加载更多
加载中
没有更多内容了~
出错了,刷新下页面试试呢